产品展示
王鑫君是王羲之五十五代孙,出生于金庭镇后厂的王羲之墓园边,自小就浸润在华堂王氏宗祠、王羲之墓、金庭观等文物中,读小学时,随部队转业的父亲来到嵊县城区生活。那时,剡山小学里的红楼、学校附近的古城墙、城隍庙等文物,是王鑫君成长中的风景线。王鑫君学习努力,成绩优异,且长期担任班干部,一直是家里的骄傲。1992年,嵊县中学应届毕业生王鑫君,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新闻系,最后却被杭州大学历史系文物博物馆学专业录取。那时,他对文物的感觉也许只是“误打误撞”“小确幸”而已。然而,2007年从电视台转岗到文管处,则是不言而喻的“回归”。从此他就拉开了与文物的爱恋,时间越长,陷得越深。
杭州大学只有一个文博班,隔年招生。1992年那一届招了15位学生,其中有12位是浙江人。很小众,却很惊艳。1998年被合并成浙江大学前,杭州大学是当时浙江文科生的最高学府,尤其是历史系,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,同学都是从各地挑选出来的高考佼佼者(该专业设立的初衷是培养“专而精”的浙江省“文博”人才,因此大多面向省内招生),王鑫君的一位室友还是松阳县的文科状元。
文博专业涉及的面很广,系里经常会邀请省考古所、省博物馆的专家学者、其他系的任课老师前来讲课,并经常到西安、上海及杭州、宁波等地的文博单位开展课外实践。这大大拓展了王鑫君他们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,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博的浓厚兴趣。他们认定自己就是日后文化遗产保护的“尖兵”。
1996年大学毕业,15位同学或留省城或回所在地市,大多从事文博相关专业,王鑫君却例了外。也许是命运的刻意安排,未曾就读北京大学新闻系的他又一次被“误打误撞”“小确幸”地分配到了嵊州电视台从事采编工作。努力工作的人到哪都会发光。几年后,他便成为电视台采编部门的业务骨干和负责人。1998年,他独立采制完成的新闻《孔村三状元 粮产比今昔》获得浙江省有线新闻一等奖、浙江省好新闻三等奖。2002年,由他创办并担纲制片人的《大地春色》栏目再次获得浙江省对农节目一等奖。同年,王鑫君又成功入围全市公开招考的《嵊州日报》副社长前三名,成为嵊州市后备干部,在如日中天的新闻行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途。但终究放不下对文保工作的热爱,2007年,王鑫君听从内心的呼唤,放弃电视台中层优渥的待遇转岗到嵊州市文物管理处(2019年嵊州市事业单位改革后更名为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),从起步的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始,一头扎进文保工作中。2011年起,王鑫君走上单位负责人的岗位。
事实上,在电视台工作期间,王鑫君就经常关注全市的文物:小黄山遗址、崇仁古镇、华堂王氏宗祠、长乐钱氏大新屋……他既用新闻人的眼光,也用基层文物保护人的眼光看待它们。到嵊州文管处工作后,则把之前所看所学所思全部付诸文物保护。
2006年,崇仁古镇的精华部分,30处文物建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这中间还包括祠堂、台门、民国法院、镇公所、邮递代办处、消防局旧址在内的23处木结构建筑。这些上了年纪、具有较高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,或因人去楼空而颓败,或因年久失修而破旧。修缮它们需要投入大量资金,向上争取资金便成为王鑫君的头等大事——当时国家、省里的文物资金也有限,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。2012年,王鑫君对崇仁建筑群做了详实的保护方案,他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在省里是出了名的,保护方案上报后立即引起省文物局领导的格外的重视,报给国家文物局经评审后,2013年就从国家文物局、省文物局争取到项目资金510万(含一期修缮经费240万,二期修缮经费270万)。这笔资金对于庞大的崇仁建筑群来说,是及时雨也是毛毛雨,文物部门和崇仁镇政府就把钱用在最需要修缮的几处建筑上。
修缮文物要修旧如旧。王鑫君怕修缮过程中匠人们对建筑物做过多的干预和改造,从而破坏原有的价值,所以他隔三岔五跑崇仁,不厌其烦宣传“不改变文物原状”“最小干预”的文物保护原则,并用他专业而毒辣的眼光审视匠人们手上的活计。他平时为人和善亲切,跟人说话轻言细语,但一经发现文物修缮不规范时,他就严肃而强硬地要求立即整改,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。有一次甚至因为实施工程单位的不配合,现场把“状”告到了实施工程单位老总和省文物局的领导那里。修缮完工后,工程质量之好经常令前来验收的上级领导和省市专家刮目相看。
修缮过程中,王鑫君发现崇仁古镇内的消防管网跟生活用水合在一起,消防栓水压很小。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,那么多木结构的文物,只要其中一幢发生火灾,就极有可能引发火烧连营的惨象。一念及此,王鑫君就寝食不安,如坐针毡。调研、做方案、向上申报,他几乎马不停蹄。在他的努力下,2014年6月,崇仁村建筑群被列为全国文物消防安全百项重点工程(绍兴市唯一),工程包括23处文物单体建筑消防工程,周边一百多处木结构建筑火灾隐患整改,以及整个防护区内的消防管网和消防站工程。资金申请下来后,立即提请崇仁镇政府着手实施:最终崇仁古镇区域建成了独立的消防管网系统,同时对木结构建筑进行了电线套管,完成了厨房等重点安全风险隐患场所的防火隔离改造。省文物局原文物安全与督察处处长沈坤荣表示,这项工程为我省文保消防安全工程树立了样板,特别是独立的文保消防队用房等建设,设施齐全,技术先进,全国一流,对保护国家文物安全能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打通国家修缮资金的渠道后,王鑫君如同掌握了芝麻开门的咒语。他不遗余力,见缝插针。
长乐钱氏大新屋建于清晚期,雅号“犀香馆”,因建筑华贵,雕刻精美,被坊间誉为“南方故宫”,是嵊州市现存顶级规模、屋宇最多、保存较为完整的文物建筑,2011年列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上世纪90年代,曾作为镇里的工人文化宫,文化站搬出后,房子渐渐老朽,急需修缮。当时省里资金也不充裕,王鑫君上报申请资料后,省里认为事有轻重缓急,大新屋可以暂时放一放。王鑫君不依了,小病不医大病难治,现在修缮只需四五百万,再过几年就不是这个数目了。他直接找到担任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和考古处处长的同班同学,痛陈个中利弊。同学知道他工作认真,为人实诚,不会乱花一分钱,于是一期资金80万元下来了。接着是二期三期资金。修缮后的大新屋气势非凡,古意弥漫。
在王鑫君的努力下,一大批文物建筑得到修缮,数十处国保、省保单位修缮保护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。在修缮保护工程中,王鑫君还特别注重质量与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的保护,多个项目修缮质量受专家和省局领导好评。
一直以来,王鑫君把积极申报国保、省保单位,公布市级文保单位、文保点作为抓手,将具有较高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保护范围,扩大文物保护面,积极地推进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。
在他担任主任期间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处增加到4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9处增加到15处,嵊州市级文保点达到139处。为加强文物工作的依法管理,国省保项目全部完成四有档案建设,各级文保单位四有档案完成率居全省前列。
多年以来,文物部门与各级政府(尤其是乡镇街道)、文物所在村(社区)往往在文物保护问题上存在界线不清、责权不明、推诿扯皮的问题。王鑫君起草的《嵊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逐步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的实施建议》正式出台,明确了文物保护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。
文件出台后,在嵊州市精神和考核制度的指导约束下,属地政府负责辖区内文物单位的维修保护和日常管理。同时,在市文物局的领导下,局相关职能科室和执法队负责监督管理、督查整改,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业务指导。文物保护的三驾马车正各司其职,并驾齐驱,文物保护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。
王鑫君经常自嘲,虽然他是大学班级里的生活委员,但却是这帮同学里混得最差的一个,12个浙江同学里,已经有好几位副厅级、正处级干部了,做业务的也大多成为了浙江大学、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教授或者获得了文保方面的正高级职称,而他则一如他的生肖牛(农历四月出生),长期在基层“耕田”:正高没有指标,遥遥无期。自嘲归自嘲,但他从不后悔。因为在他担任主任期间,在嵊州首次发现了旧石器时期的“兰山庙遗址”,将曹娥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史从近万年前推进到了十多万年前;下方山及周边墓群考古项目获得浙江省重要考古新发现;澄潭江防洪能力提升应急工程(苍岩段)所涉三处市级文保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,文物建筑(基成台门)整体无感平移工程的实施,更是史无前例、影响深远,为有史以来全省第二例、绍兴市首例;小砩赵氏宗祠保护工程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;另外,2014年前后嵊州警方破获绍兴史上最大盗墓案及2022年前后破获系列性盗掘古墓案(被CCTV六次报道),也都留下了王鑫君的脚印和汗水。他是嵊州市第八批专业方面技术拔尖人才、嵊州市政协文史专员,并先后获得省三普先进个人、嵊州市先进工作者、嵊州市级优秀员、绍兴市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、最美浙江文物守望者称号;2022年10月31日,王鑫君作为浙江省文物工作成绩突出个人,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给予了通报表扬;2024年2月,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还获得了首届浙江省“最美文物安全守护团体”称号,全省仅7个……凡此种种,都是对他这位“耕牛”的最好回报。
去年,王鑫君被增补为嵊州市第十六届政协委员。虽然他是新委员,但他与政协从始至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。几年来,他通过市政协就抓好城市更新改造、新农村建设、重点工程等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,多次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,尽最大努力为嵊州市保留下优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,在小黄山遗址保护和申遗、天章塔修缮、丁家店丁氏宗祠戏台修缮、白莲堂未来社区东前街历史街区及嵊县城墙保护和利用、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等多个角度取得了成效。
文物工作越来越繁重,政协工作也要兼顾。王鑫君一手文物一手提案,忙得马不停蹄。好在两者是相通的,很多文物保护工作是在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开展的,在王鑫君看来,文物和政协工作都是他的分内事。